本站讯 为推动婴幼儿托育服务行业创新发展,立足粮食行业领域办学优势,文化旅游学院创新性提出将“营养知识、传统技艺、人文精神”等粮食文化融入婴幼儿托育服务与管理专业建设实践。坚持“走出去”与“引进来”同步推进,依托与韩国京东大学合作,引入国际前沿理念,探索出一条集“行业、师资、课程、实践”于一体的“四维赋能”粮食文化与国际托育融合发展新路径、新范式。截至目前,融合发展成效突出,同步产出技能竞赛、教育科研、社会服务等创新成果30余项。
一、行业赋能:锚定特色方向,推动双向融合
一是立足粮食行业办学底蕴,聚焦托育专业发展趋势,将国家粮食安全战略与婴幼儿早期照护教育需求相结合,创新提出以“食育启蒙、文化传承、实践创新”为核心的特色育人思路。“食育启蒙”聚焦粮食营养知识体系构建,注重培养学生开展科学食育引导能力,通过趣味互动、情境体验等方式引导婴幼儿养成健康饮食习惯;“文化传承”以传统粮食技艺、农耕文化为教学载体,强化学生文化解读与转化能力,借助托育场景建立婴幼儿的文化认同感;“实践创新”依托粮食主题实践活动设计课程,提升学生将文化资源转化为教育方案的能力,通过教学引导强化锻炼婴幼儿的动手探索能力。二是深化与韩国京东大学合作,推动国际前沿理论和本土粮食文化特色深度融合,探索形成“本土特色+国际标准”双向赋能模式,开辟粮食文化与国际托育融合发展理念层面的全新赛道。系统引入婴幼儿发展生态学理论,从家庭、托育机构、社会文化等多层面构建婴幼儿成长支持体系;吸收“全纳教育”“全人教育”理念,促进特殊和普通婴幼儿融合教育,加速实现认知、情感、身体、社会交往等方面的全面发展;引入韩国《婴幼儿饮食·营养指南》《0—6岁婴幼儿早期干预与发展监测体系》,加速国际化进程,取其精华、取长补短、为我所用。
二、师资赋能:锻造优质团队,强化跨国协同
一是通过“内培外引、专兼结合、跨国协同”模式,锻造“1+1+1”优质“双师型”教师团队。团队由三支特色队伍构成:第一支汇聚中韩高校6名专业带头人、2位省级儿童健康保育专家及4名头部托育机构负责人,牵头制定多项省级托育行业标准,引领专业发展方向;第二支由中韩30名粮食工程、食品营养、幼儿教育专业专任教师组成,近三年主持省市级课题23项,发表期刊论文10余篇,开发《粮食文化与婴幼儿食育》特色系列课程1项;第三支吸纳15名行业骨干从业者、注册膳食营养师担任实践导师,年均指导学生完成60余个粮食主题婴幼儿教育实践项目。二是以“理论研修+跨国实践+国际课题研究”三位一体培训机制赋能师资成长。每年选派1-2名教师赴韩国合作院校研修,联合开展“中韩婴幼儿膳食营养对比研究”等国际课题。截至目前,婴幼儿托育服务与管理专业“双师型”教师占比达93%,其中教授及副教授占比43%,形成了结构合理、专业互补的师资阵容。已获得省级竞赛奖项8项,为粮食文化与托育专业的融合发展打下了坚实基础。
三、课程赋能:重构课程体系,促进多元共融
一是围绕婴幼儿托育服务与管理、学前教育专业,构建托幼一体化“基础+特色+国际”创新课程体系。基础课程聚焦婴幼儿发展心理学、托育机构运营管理等核心领域,夯实专业根基;特色课程深度融合粮食文化,开设“粮香识万物”“粮食主题婴幼儿活动设计”,将传统农耕知识转化为教学资源;国际课程引入韩国京东大学幼儿食育体系,通过“世界粮食品鉴”“国际营养膳食搭配与制作”等双语课程,拓宽学生国际化视野。二是运用VR、AR等数字化手段,实现理论教学、文化传承与国际理念的有机融合。不仅能为婴幼儿提供更科学、多元的食育启蒙,助力养成健康饮食习惯,还能通过文化浸润在婴幼儿心中播撒传统文化的种子,培养民族认同感与文化自信。
四、实践赋能:创新育人模式,深化国际联动
一是构建“主题浸润+实践深耕+国际拓展”三段式实践模式。以“粮辰美景·融粮于教”为主题,将粮食文化深度融入托育专业教育。依托学校粮食文化公园、粮食主题展览馆,开展“粮食追溯”“解字说粮”等沉浸式学习活动,丰富学生粮食全产业链知识,以粮食文化为内核设计亲子游戏、科普课程,实现文化传承与专业教学融合,筑牢育人根基;构建“研—设—教”实践体系,通过主题研学深化学生文化认知,优化粮食主题教育方案,并带领幼儿及家长开展亲子互动与科普教学,将文化元素创新融入课程实施;在真实场景中完成课程设计、活动组织到教学反馈的全流程实践,推动知识向教学能力转化。二是打造“双向互鉴+协同创新”模式,选派学生赴韩学习前沿托育技术与理念,邀请韩国学生参与粮食文化工作坊,实现双学互融。依托学校搭建的国际食育实践中心,开发教育方案、制作特色辅食、参与国际社区营养宣传等实践。通过跨国协作,提升学生跨文化服务能力,构建国际化育人范式。(通讯员:闫伟嘉 撰稿:李婷婷 孟琳 审核:宫国学 梁倩 值班审核:周书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