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讯 暑假期间,信息工程学院红蓝青年志愿者服务队组建十余支小分队,分赴齐鲁大地多个社区乡村,开展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通过文化传承、安全护航、乡音筑桥、绿色劳作等实践,将青春力量注入乡村振兴一线。

文化传承:数字技术赋能文脉延续
7月15日至25日,“齐鲁文脉守望者”“齐鲁传承社会实践团”在济宁金乡、嘉祥、邹城等地开展活动。在学院团总支书记巩斌带领下,师生们走进红色纪念馆,擦拭英雄丰碑、整理历史资料,从革命故事中汲取奋进力量。结合专业优势,团队为当地红色场馆设计智慧导览方案,并开设“手机摄影”“短视频制作”培训,助力红色文化资源数字化记录与传播,推动红色精神与儒家文化深度融合。
安全护航:织密“一老一小”防护网
7月15日至8月25日,“乡语薪传青衿团”小分队深入潍坊、莱阳、济宁等地中小学及村落。24级网络技术2班梁文飞带队走进莱阳城厢中学,通过溺水案例科普防溺水知识;针对乡村常见诈骗,队员们用方言拆解话术,分发自绘海报揭露“保健品骗局”“养老金陷阱”,以“叔,陌生链接咱不点”等贴心提醒,守护老人财产安全,为“一老一小”筑牢安全屏障。

乡音筑桥:普通话架起沟通桥梁
“乡语薪传青衿团”还在日照、淄博、枣庄、菏泽、莱阳等社区推广普通话。24级人工智能2班张舒带队深入菏泽巨野县麒麟镇薛扶集村,收集方言素材、挖掘红色故事。针对老人,用俚语结合角色扮演教学“医院挂号”等生活用语;为儿童组织故事会,用普通话讲述鲁西战役故事,在乡音与普通话的互动中传承红色基因,让沟通更贴心、文化更鲜活。


绿色劳作:绘就美丽乡村“新画卷”
7月15日至8月25日,“乡语薪传青衿团”“七仙女”等团队奔赴烟台、潍坊、菏泽、济宁、日照等地乡村。24级人工智能2班王鹏宇带领队员在烟台北沙子村田间地头,向农户学习农耕知识,参与除草、采摘等劳作;与村民一同清理房前屋后、整理柴草、指导垃圾分类,并参与村道绿化,在劳动中传播绿色理念,助力人居环境改善。

在此次实践中,信息工程学院学子以专业所长服务乡村需求,用脚步丈量乡土、用实践诠释担当,将青春力量转化为乡村振兴的实际行动,让青春之花在基层一线绚丽绽放。(通讯员、撰稿:田晓景 审核:巩斌 梁倩 值班审核:于晓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