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讯 8月8日上午,艺术设计学院暑期“三下乡”实践小分队走进沂蒙山小调诞生地—临沂市费县薛庄镇白石屋村,感受流淌在歌声里的沂蒙精神,用实践涵养学子艺术品格,厚植热爱家乡情怀,为助力乡村振兴赋能。
“人人那个都说(哎)沂蒙山好,沂蒙那个山上(哎)好风光……” 《沂蒙山小调》悠扬的旋律家喻户晓,是沂蒙精神最生动、最贴切的艺术表达,它与《茉莉花》一道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评定为中国优秀民歌,诞生于抗战岁月,历经八十余载,至今仍被广为传唱、经久不衰。《沂蒙山小调》诞生地白石屋村一带曾是山东党政军领导机关和后勤机关经常活动、驻扎的地方。抗大一分校、《大众日报》印刷厂都曾长期在这里驻扎。
在白石屋村,建有沂蒙山小调纪念馆、沂蒙历史馆、沂蒙精神馆、沂蒙手造馆、大众日报印刷所、抗大一分校纪念馆、沂蒙声音馆、沂蒙人家等八个主题院落。在《沂蒙山小调》纪念馆,队员们学习了解《沂蒙山小调》诞生、传承、保护的故事;在抗大一分校纪念馆,队员们学习老抗大人的精神;在沂蒙手造纪念馆,队员们从所学专业角度积极汲取艺术元素……行走在各个院落间,作为沂蒙儿女,实践队队员们感慨万千:“这里的每一处都在向我们诉说着那个战火纷飞的年代,讲述着伟大的沂蒙精神。”“沂蒙精神已经深深根植于沂蒙人民的血脉中,成为了一种宝贵的财富。”“沂蒙精神诞生于这片红色热土,发展于齐鲁大地,最终成为中国共产党精神谱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活动最后,大家饱含深情地合唱了《沂蒙山小调》,表达了对家乡的热爱之情。队员们纷纷表示,家乡的发展日新月异,要努力学好专业,强化使命担当,继承先烈遗志,传承红色基因,投身乡村振兴伟业,让沂蒙精神在新时代绽放新光彩。(通讯员、撰稿:管镇 审核:闻文 宋均艳 梁倩 值班审核:成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