胶东革命史是一段极不平凡的历史。近代中国的命运在这里形成了一个完整的缩影,山河破碎,生灵涂炭,人民遭受了前所未有的苦难,救亡图存的探索、抗争一刻也没有停息,最终却都以失败告终。自从有了中国共产党,胶东人民在党的领导下,奋勇争先,百折不挠,进行了一次又一次可歌可泣的斗争。特别是全国抗战爆发以后,党组织带领人民建立起巩固的胶东根据地,形成一支坚强的革命力量,为打败日本侵路者,推翻国民党反动统治,建立新中国做出巨大牺牲和贡献。
1、许世友
(1905.2.28-1985.10.22)河南省新县人。1927年8月加入中国共产党,参加中国工农红军。1930年4月任红一军红一师一团连长。1931年11月任红四军十二师三十四团团长。1933年11月调任红四军军长。1936年2月入甘孜红军大学学习,结业后任红四方面军骑兵师司令。1936年10月入抗日军政大学学习,任校务部副部长。1939年任八路军山东纵队第三旅旅长。1942年2月任胶东区党委委员、胶东军区司令员。1950年1月任山东军区司令员。1955年9月受封上将军衔,获一级八一勋章、独立自由勋章、解放勋章。1982年9月任中央顾问委员会委员、副主任。1985年10月22日病逝于南京。
2、理 琪
(1908-1938)河南省太康县人。1928年加入了中国共产党。1934年被派到上海从事地下工作。1935年下半年,和组织失去了联系。1936年,他几经周折,终于找到了党组织,由中共河南省委介绍,辗转到了胶东地区。根据中共中央北方局的指示,成立中共胶东临时工作委员会,理琪任书记。1936年12月,由于叛徒的出卖,不幸被捕。1937年11月经党组织营救出狱后,召开特委扩大会议决定12月24日举行天福山起义,成立“山东人民抗日救国军第三军”。1938年2月牺牲于雷神庙。2014年9月1日,被列入民政部公布的第一批300名著名抗日英烈和英雄群体名录。
3、杨子荣
(1917.1.28-1947.2.23)山东牟平县嵎峡河村人。1945年参加八路军,历任战士、班长、团侦察排长等职。参军只有一年多时间。从1946年2月进驻海林剿匪,他参加大小战斗上百次,多次立功受奖,并被评为“侦察英雄”、“战斗模范”。
1947年,一举将“座山雕”及其联络部长刘兆成、秘书官李义堂等25个土匪全部活捉,创造了深入匪巢以少胜多的战斗范例。在继续追剿丁焕章、郑三炮等匪首的战斗中英勇牺牲,时年仅31岁。
2009年9月10日,杨子荣被评为“100位为新中国成立作出突出贡献的英雄模范人物”。
4、夏侯苏民
(1919-1946)蓬莱市夏侯村(原名兴村)人。少时就读于本村小学,15岁考入省立八中。就学期间,阅读大量进步书刊,接受进步思想,先后参加反对国民党警察枪杀女学生徐明娥的示威游行和驱逐学校训育主任等进步活动。“七七”事变后,他与同学共同组织抗日救亡服务团,开展抗日救国宣传活动。1938年2月参加蓬莱县抗日武装起义部队“三军二路”;7月加入中国共产党。此后,历任中队长、排长、连长、营长、副团长、军分区参谋处长、参谋长、团长等职,在蓝村、莱阳、塔耳埠、胶县、高密、即墨诸战役中,表现了他卓越的指挥才能,多次荣立战功,受到过6次嘉奖。
5、于得水
(1909.5.22-1967.2.16)1906年5月22日出生在山东文登区葛家镇洛格庄村一个贫苦农民家中。18岁时,仇恨满胸的于作海开始拜师学武,学成了一身好武艺。他决心学习梁山好汉,以“武术会”之名,安营扎寨,招兵买马,与官衙老财结对头。1937年参加天福山起义,任山东人民抗日救国军第三军第一大队大队长。1940年任东海指挥部副指挥;1945年8月,被任命为东海军分区副司令员兼烟台警备区司令员,与其余战友一起粉碎了美军战舰士兵妄图在烟台登陆的企图;1946年1月,于得水升任胶东军区第一军分区司令员,率部坚持内线作战,牵制了大量国民党军,为胶东的解放做出了自己的贡献。
6、任常伦
(1921-1944)1921年,任常伦出生在山东省黄县孙胡庄一个贫苦农民家庭。1938年冬,17岁的任常伦参加了胶东抗日自卫团。1940年参加八路军,被编进八路军第十四团二营五连。在战斗频繁、激烈的胶东抗战中,任常伦表现突出。每次战斗,他都冲锋在前,英勇善战,不怕牺牲。1941年6月,任常伦光荣地加入了中国共产党。在党的培养教育下,他政治上积极进步,作战更加勇猛,表现十分突出,这年冬天,他勇敢抢救了一名陷入日军包围中的战士。1942年6月,任常伦升任班长。他执行任务果敢机警。11月中旬,他成功侦察敌情,使所在部队安全突围。1944年7月牺牲。
7、王 文
(1911-1943)陕西省绥德县耿家山村人,16岁便考入了绥德师范。王文在读书期间,毅然参加了共产党在绥德师范发动的进步学生驱逐反动校长的学潮斗争,很快被共青团组织接收为团员。1927年7月,绥德师范被国民党查封,王文被开除学籍,武装押送回家。1935年1月被选为绥德县革命委员会主席,10月,县革命委员会改称县苏维埃政府,王文任副主席。此后,历任中共吴宝县委书记、东北军工作委员会书记等职,1943年春节刚过后,他突然吐血不止,经多方治疗无效,于11月16日与世长辞。后被追认为革命烈士,安葬于栖霞英灵山烈士陵园。
8、郑耀南
(1908-1946)山东省掖县西障区郑家村人。1928年6月,在家乡加入中国共产党。1930年秋,当选为中共掖县县委书记,并创办了党报《红星》任主笔。1934年2月,得悉国民党要对他密令逮捕后,先后转移北平和东北等地,继续坚持地下斗争。1936年回烟台,任中共胶东临时工委宣传员兼党刊《战斗》主编。1938年9月,任命为山东人民抗日游击第五支队二十一旅旅长兼警备司令。1939年3月调离二十一旅,编入胶东工作报告团。10月到达中共中央所在地延安,向中央汇报工作。1941年8月,转任中央社会部一室组长。1942年2月,调任中央社会部二室指导组组长。1946年2月,在延安病逝。
9、张静源
(1901-1933)山东省博兴县阎坊乡高渡村人。1917年考入山东省立第一师范。1921年毕业后,先后在家乡及青岛等地以教学工作为掩护开展革命斗争。1928年加入中国共产党,任宋哥庄小学支部书记。1932年7月,重新组建了中共莱阳县委员会,任县委书记。1933年3月,根据省委指示在牟平刘伶庄成立了中共胶东特别委员会,任书记。后因中共山东省委遭破坏,于同年6月到天津与中共中央北方代表接上关系。回来后,在莱阳万第镇水口村成立了中共莱阳中心县委员会,任书记,领导莱阳、海阳、牟平、荣成、文登、福山、蓬莱、招远等县党的工作。同年10月被叛徒杀害,时年32岁。
10、韩世瑛
(1918.4-1942冬)蓬莱城里人。1937年七七事变后,韩世瑛和不愿做亡国奴的进步人士一起,积极参加抗日救亡运动,宣传抗日救国道理。1939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40年调胶东地区民众动员委员会工作。1942年冬,韩世瑛在中共山东分局党校学习结束,由鲁南返回胶东途中遭到敌人袭击,她负伤后被敌人抓去。敌人采取各种手段逼迫她投降,她坚贞不屈,昂首挺胸,高呼“中国共产党万岁”、“打倒日本帝国主义”等口号,日本鬼子将她活埋时,她年仅25岁。蓬莱县城解放后,中共蓬莱县委和县政府将蓬莱县城里画河西的一所小学命名为“世瑛小学”。